名家讲坛第28讲 | 施爱东教授主讲“‘孟牛白梁’如何成为‘四大传说’”

主讲人

施爱东

地点

A631

        3月9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施爱东教授做客文珠“名家讲坛”,以“‘孟牛白梁’如何成为‘四大传说’”为主题,分析经典知识生成的复杂历程。讲座由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讲座伊始,施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四大传说”,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共同知识,但这一提法在1980年之前尚未见于任何正式出版物。民间文学不同于作家文学,因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新的创造,要在其中评出“四大代表作”,在理论层面而言,很难实现。随后施教授抛出此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四大传说”这一新兴“文化知识”是如何被发明,又是如何由点及面地占领知识界,继而成为全民共同知识的?

       施教授从1983年8月秦皇岛举办的“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切入,他发现在此次讨论会召开之前,虽然已有“四大故事”或“四大传说”的说法,但罕见于正式出版物。讨论会结束之后,通过新华社记者推广以及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四大传说”的概念得到迅速传播。接着,施教授展开对会议印发资料的条分缕析,并得出推进问题的重要线索:“四大传说”实质上是由会议主办方着力推广的概念,且根据资料显示,该概念的生成或是因罗永麟与苏浙沪民研会的联动以及中国民研会副主席贾芝的提倡。

        施教授谈到,沿着这两条线索,他广泛查阅资料,走访相关专家学者,确定以罗永麟为代表的苏浙沪《白蛇传》研究小组在提出和推介这个概念上,用力最多。罗永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已撰文提出“四大故事”概念,并在各种讲座、研讨会上加以推介,但他的倡议仅在民间文艺工作者之间产生了小范围的影响。施教授指出,由于文化环境因素,70年代可谓“四大传说”概念的沉寂期。直至1979年罗永麟重新上岗,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四大民间故事”议题才开始被重新关注。80年代初,在罗永麟的推动下,吴语协作区相继召开了数次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学术研讨会。会上罗永麟一再强调“四大民间故事”,地方民研会也在相关资料中反复申明“我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故事”概念,但会议资料仅为内部发行和寄赠,仍未获得大范围传播。1983年,“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主流媒体的报道、孟姜女重回初中语文课本以及《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在《百科知识》发表,一系列的传播事件终于让“四大传说”像烟花一样绚烂绽放,逐渐定格为一组文化经典。

       通过追踪“四大传说”概念的生成过程,施教授归纳出一种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接受、再到知识普及的“烟花商模型”经典生成模式。罗永麟先生正如生产烟花的“烟花商”,所产出的烟花一开始存在寂寞的阁楼上无人问津,直至春节来临才有机会向世人推销,但最终点燃烟花的并不是罗永麟本人,对于概念生产者来说,他只能不断完善、推销产品,用户如何改装和使用产品,是他无法主导也难以预料的。总之,施教授认为,经典知识的生成并不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必然逻辑推导,而是客观性(传说本身的价值)、主观性(罗永麟的偏爱)和偶然性(三大传播事件)接力而成的结果。

       讲座接近尾声时,朱崇科教授进行了总结陈辞,他认为施爱东教授如福尔摩斯一般进入历史现场,在细节之处抽丝剥茧寻找线索,展现出学术侦探一样的爬梳文献技巧。并表示,施教授的讲座在深刻剖析“四大传说”概念形成历史进程的同时,又将跨学科生产与专业生产相结合,是一场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高质量讲座。随后,线上线下同学们就自己所学,与施教授展开交流和互动,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